10月17日,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编制的《发酵型脆李果酒加工技术规程》(T/CQAPPIA 06 —2024)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重庆脆李果酒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深入理解该标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特邀宜宾学院果酒研发领域资深专家张超教授进行了权威解读。
张超表示,脆李作为重庆第二大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40万亩,预计全部盛产后产量可达180万吨。然而,目前90%的脆李以鲜销为主,加工产品形态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难以满足脆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发酵型脆李果酒加工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将有效解决脆李采后规模化处理问题,提升加工附加值,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张超说,该团体标准对发酵型脆李果酒整个生产过程的原料要求、生产设备、加工工艺流程等具体操作要点进行规范,包括清洗、破碎制汁、酶解、糖度调整、发酵菌种及发酵工艺、澄清过滤、调配、杀菌罐装、标签、包装糊了麻将pg运输、储存等。此外,要求发酵型脆李果酒的感官、理化、安全性指标必须符合GB 2758要求,确保产品质量。
该团体标准的制定,不仅为企业发酵型脆李果酒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其技术参数明确合理,操作性强,便于相关企业实际应用。这将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高品质生活和食品安全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将提升脆李果酒的市场竞争力。
脆李果酒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该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预计脆李果酒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如巫山县脆李特色产业园年加工脆李量达260余吨,年产脆李酒110万升,有效实现脆李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将助力巫山建设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
《发酵型脆李果酒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发布,是脆李果酒行业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标准的深入实施,脆李果酒产业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巫山县脆李特色产业园的建设,更是将小水果做成“大产业”的生动实践,为脆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