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紧扣县域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探索“政府+院校+企业”“三联”机制,推动产业人才融合发展。
坚持资源整合,共绘融合发展“同心圆”。强化需求、政策、要素一体化配置,健全人才管理体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明确“激活本土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的工作思路,出台《甘泉人才“十四五”发展规划》《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强化人才队伍人文关怀,着力打造“政治过硬、立场坚定、作风扎实、业务出色”的人才队伍。二是注重精准施策。按照“缺什么引什么、有什么用什么”思路精准把脉,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5条产业链,建立人才需求清单,根据“需求链”构筑“人才链”。建立甘泉籍在外优秀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信息库”,储备文化旅游人才133人、体育竞技人才9人、项目管理人才4人、物流管理人才8人、企业管理人才8人、经济管理人才39人、农村实用人才81人。三是完善政策保障。建立人才工作资金逐年增长机制,近三年县财政累计列支经费660万元,重点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在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激励广大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坚持与时俱进,探索三方合作“新生态”。坚持项目牵引,通过政府牵线,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成果共享。一是资源共享促进人才交流常态化。探索推动“政校企”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研发资源等方面共建共享共用。成立“招才引智”工作专班,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赴北京、上海、河南等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联合钱和教授专家团队,建立全市首个豆制品创新研究专家工作站,有效解决了甘泉县豆制品研发、营销、包装等问题,为打造全省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注入了人才“新活水”。二是人才共享提升企业发展效能。探索“高校+实验室”共享模式,践行产才融合发展战略,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基地。甘泉县苹果酒酿造加工专家工作站与陕西师范大学陈锦屏教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与陕西省果蔬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宝善建立“果酒加工分中心”和“苹果酒酿造加工联合实验室”。专家团队分别向建站企业提交了具有重要技术和商业价值的研究报告,直接或间接为企业节省投资成本200余万元,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价值凸显。三是平台共享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专家工作站助产业、人才示范点兴产业”人才引领发展模式,建成市级专家工作站2个、人才工作示范点8个、科技小院4个。引进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山东农业技术专家姜远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鹏等一批高素质人才,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攻关、业务指导,真正把人才镶嵌在产业链上;本土专家贾生斌创建科汇涂料专家工作站,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6名专家共同参与研发,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科技成果1项,实现地方产业与高校技术精准对接。
坚持齐抓共管,构建引才育才“共同体”。聚焦县域发展实际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各类人才培育。一是“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训”。邀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各类专题培训800余人次,本土人才参加实用技术培训2.2万人次;选派80余名致富能手、产业大户在浙江大学集中学习,带领八千里食品有限公司、辣婆姨食品有限公司、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0名重点企业负责人赴河南考察,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发展的综合能力。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炼”。推进优秀人才跨地区、跨领域挂职交流,鼓励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等“四个一线”实践历练,储备优秀年轻干部174名,选派3名年轻干部到市属国企和无锡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增强本领、麻将糊了增长才干。三是“内评+外荐”相结合“选”。加强县内各类专家人才团队评选,同步做好人才向外推荐申报工作,通过延安“圣地英才”和市级专家工作站评审等平台,推荐一批我县优秀人才和创业人才团队。目前,我县推荐谢庭香、袁永飞等6人先后入选延安市“圣地英才”,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高英凤荣获“第五届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乡村工匠名师”称号;申报科汇涂料专家工作站、大陕北果业专家工作站两个市级专家工作站,为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糊了麻将pg